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什么意思?

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什么意思?

挟:挟制,用强力逼迫就范。诸侯:古代帝王统治下的列国君主的统称,后也指割据称雄的军阀。挟制皇帝,借其名义号令诸侯。比喻借重权威者的名义,发号施令。

词 目 挟天子以令诸侯

发 音 xié tiān zǐ yǐ lìng zhū hóu

释 义 挟制着皇帝,用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现比喻用领导的名义按自己的意思去指挥别人。

出 处 《后汉书·袁绍传》:“今州城粗定,兵强士附,西迎大驾,即宫邺都,挟天子以令诸侯,蓄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

【献帝春秋曰:袁绍叛卒诣公云:“田丰使绍早袭许,若挟天子以令诸侯,四海可指麾而定。”公乃解绣围。】

曹操就高明多了,曹操他不换皇帝,他利用这个现成的皇帝,而且把这个皇帝客客气气地供奉起来,利用皇帝这张牌来号令天下、号召诸侯,这个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其实这个说法是可以讨论的,曹操本人和曹操集团的人从来没有说过“挟天子以令诸侯”前禅晌。

在《何去何从》一集中, 易中天先生告诉我们,曹操的谋士毛玠曾经向他提出了一个建议:“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畜军资”,曹操了谋士毛玠的建议,并予以实施。也就是说,曹操的路线和策略是“奉天子以令不臣”,而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那么,“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一说法又是怎么来的呢?

“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个说法是人家说曹操的,比方说诸葛亮就说过这个话,他的说法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意思一样的。也就是说“挟天子以令诸侯”这话是曹操的敌人说他的,敌人的话不怎么靠得住吧!那么“挟天子以令诸侯”有没有人说过呢?有,谁呢?袁绍的谋士沮授,叫做“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可是袁绍手下其他的谋士不赞成,说这个皇帝现在是个废物啊,这么一个废物你把他接到我们这儿来干什么呢?你是朝拜他呢还是不朝拜他呢?你是请示他呢还是不请示他呢?那你肯定要朝拜、要请示,我现在把他弄来以后大事小事我都要跟皇帝请示,皇帝万一意见和我们不一样怎么办呢?我是袭培听他的呢还是不听他的呢?我听他的显得我们没分量,我不听他的我不又是违法吗?算了算了。袁绍怎么想呢?袁绍一想,这现任皇帝那是董卓扶起来的,而且董卓要废立皇帝的时候我袁绍是不干的,我现在又去尊奉他,我不是自己打自己耳光吗?当然我现在又不可能把我主张的那个皇帝再扶起来,那个已经被董卓谋杀了,拉倒吧。那么这个事情袁绍一犹豫,曹操就抢先了一步。

公元196年,被董卓劫持到西安的汉献帝在董卓死后,历尽千辛万苦,又回到了当时的首都洛阳。这时的洛阳已经是一片废墟,破败不堪,在洛阳,皇帝和百官的饮食慧锋起居甚至形同乞丐。曹操在得知这一消息后,果断地谋士毛玠“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建议,想方设法把皇帝从洛阳接到了自己的根据地许县

挟天子以令诸侯什么意思?

词目

挟天子以令诸侯

发音

xié tiān zǐ yǐ lìng zhū hóu

释义

挟制着皇帝,用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现比喻用领导的名义按自己的意思去指挥别人。

近义词

挟天子以令天下

引用

《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 定三分隆中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 .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

挟天子以令诸侯

,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 《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 诸葛亮舌战群儒 鲁子敬力排众议 .复言!”薛综满面羞惭,不能对答。座上又一人应声问曰:“曹操虽

挟天子以令诸侯

,犹是相国曹参之后。刘豫州虽云中山靖王苗裔,却无. 《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十九回 假投降巧计成虚话 再受禅依样画葫芦 .无罪,何故让与人耶?”炎大怒曰:“此社稷乃大汉之社稷也。桥告灶曹操

挟天子以令诸侯

,自立魏王,篡夺汉室。吾祖父三世辅魏,得天下者,. 《昭明文选》卷五十三 .,乘舆旅馆。然夷庚者,藏车之所。崔骃达旨曰:攀台阶,闚紫闼。

挟天子以令诸侯

,清天步而归旧物。战国策,张仪谓秦惠王曰:挟天子. 《全晋文》卷九十八 .盖多士矣。将北伐诸华,诛锄干纪,旋皇舆于夷庚,反帝座于紫闼,

挟天子以令诸侯

,清天步而归旧物。戎车既次,群凶侧目,大业未就,. 《两晋演义》第十八回作盟主东海起兵诛恶贼河间失势 .议,偏张方硬加阻挠,厉声语颙道:“关中为形胜地,国富兵强。王

挟天子以令诸侯

,谁敢不从?奈何拱手让人,甘为人制呢?”颙因此中. 《隋唐两朝志传》第十一回李渊遣使如敏扮突厥 .说?”德儒曰:“汝名为隋将,实为隋贼。假立新君,欲承大统,实

挟天子以令诸侯

,吾今惟求一死,有何理说。”世民知其不屈,遂喝令. 《隋唐两朝志传》第三十一回秦王北邙山射猎 .闻唐帝。帝大怒,宣秦王世民入朝,帝曰:“洛阳王世充不遵王化,

挟天子以令诸侯

,阴谋篡逆之心。;朕遣使招谕. 《全唐文》第02部 卷一百八十二 .犬。援戈北指,蹋顿悬颅;拥旆南临,刘琮束手。振威烈而清中夏,

挟天子以令诸侯

,信超然之雄杰矣。而弊於褊刻,失於猜诈。孔融、荀. 《全唐文》第08部 卷七百二十四 .以亡,汉宽以矫,此皆古王之令典也。比东汉既衰,皇纲幅裂,曹操

挟天子以令诸侯

,用汉法以取威权,中原粗平,遂偷神器,其政刑典礼. 《三十六计》第二十七计 假痴不癫 .羽翼丰满,要使他成为一个真正的“孤家寡人”,这样自己就可以“

挟天子以令诸侯

”。他看见康熙和一些孩子在玩摔跤的游戏,并不觉得. 《禅真逸史》第三十二回张善相梦中配偶段 .,奸邪乱国,先有十常侍之变次遭董卓之乱,又遭曹操这奸雄逆贼,

挟天子以令诸侯

,杀贵妃,勒伙后,幽囚献帝。孤与刘玄德、董承诸君友衡. 《康熙大帝》三十八趁边乱太子私调兵察秋毫皇上施君威 .清君侧,除叛逆。兵贵神速,只要先走一招,封了养心殿和毓庆宫,

挟天子以令诸侯

,谁敢说半个不字?!再说,咱们也用不着弑君。老爷. 《民国演义》第八十六回誓马厂受推总司令战廊房击退辫子军 .,亦既数年,国人优容而隐忍之,自谓人莫敢谁何,遂乃忽起野心,

挟天子以令诸侯

,因以次刬除异己,广布腹心爪牙于客省。.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意思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意思是:指挟制皇帝,号令诸侯,现代汉语中泛指借用权威的名义发号施令。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拼音是:xié tiān zǐ yǐ lìng zhū hóu。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一》:“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

衍生典故:西晋·陈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挟天子以令诸侯”。

成语寓意:东汉末年,曹操也曾“挟天子以令诸侯”,正是这一举措,令其在政治地位上高出其他割据者。曹操打着侍奉天子的物猜口号控制汉献帝,又迁都许都,将其变为手中的政治傀儡,占领舆论制高点和主键帆动权,以收天下人心;充分利用旧有各阶层的力量,拉拢中下层和中间力量,为称霸天下打下了基础。

现代汉语中,“挟”字还有倚仗,倚以自重的含义。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应该善于观察身边资源,合理的借势不仅能使困顿者从逆境走出,也能对自身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帮助。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造句:

1、挟天子以令诸侯,四海可指麾而定。

2、公元196年率军进驻京城洛阳,挟天子以令诸侯。

3、我算是什么一国之君,大权旁落,牝鸡司晨,宦官挟天子以令诸侯。

4、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占据天时,孙权凭借长江天险,占据地利,刘备仁德广布,占据人和。

5、他一步步慢慢的发展,等待着董卓死后也来一次挟天子以令诸侯。

6、我只想当个首相,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感觉,实在不能再棒,你不这样认为么?

7、许都,因为曹孟德挟天子以令诸侯,迎汉献帝自洛阳迁都于此,因此有幸成为中国古都之罩亮型一。

8、杨林提到曹操,酒客们立即兴奋起来,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现已破袁绍、除袁术,统一北方,天下英雄,无人与之匹敌,正是江东的酒肆中被谈论最多之人。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故事梗概

故事梗概:

1、东汉末都天子成了西北军阀的人质,几经磨难,落魄成流亡政府,曹操将其迎至许昌,以此功封为丞相,天子由流亡变身为傀儡。

2、从此,曹操的政令均以天子颁诏形式发出,各地诸侯陷入两难境地,服从则于己不利,尤其是讨伐其他诸侯,让曹操坐收渔人之利,不服,则违抗天子,大逆不道。曹操以此政治优势,加以军事实力,统一了北方。

3、“挟天子以令诸侯”出自于《后汉书·袁绍传》,原文:“今州城粗定,兵强士附,西迎大驾,即宫邺都,挟天子以令诸侯,蓄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是指挟制着皇帝,用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或比喻假借名义,发号施令。现比喻用领导的名义按自己的意思去指挥别人。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原因:

1、这个策略是毛玠提出的,原话是:奉天子以令不臣,如此则霸王之业可塌岩厅成也。而同时沮授给袁绍提出的枣颂策略是这样说的:挟天子而令诸侯,蓄士马以讨不庭。

2、说法不大一样,但是意思是一样的:以天子的名义发号施令,把他们都打服了,成就霸王之业(这里最主要的就是霸王之业,而不是帝王之业,从这里是可以看出他的目的只是收服各地军阀当老大,而不是统一全国)。

3、虽然不像刘备那样一直处于甩尾巴的位置,但是跟袁绍刘表马腾袁术甚至吕布比起来,只能算是中等水平团隐,从他的地理位置来看,又正好处在中原地区,属于四面都有强敌的情况,他只能拿起汉献帝这个挡箭牌(各路诸侯的弃子),把服气的收拢,把不服气的借天子的名义打服。

4、另外,当时的很多人才“正统”的思想比较严重(比如曹操很重要的谋臣荀彧,一直是有振兴汉室这样的愿望的),借天子的名义,还可以吸纳更多的人才。

虽然我们无法避免生活中的问题和困难,但是我们可以用乐观的心态去面对这些难题,积极寻找这些问题的解决措施。一束青草希望挟天子以令诸侯,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什么意思?,能给你带来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