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嘲笑宋仁宗没儿子,宋仁宗心里委屈,回宫抱着皇后痛哭吗?

北宋年间,有一位宰相,曾以这句话为自己取名,此人就是张知白。《宋史》曾经评价张知白、李迪、王曾、杜衍四人为“贤相”,张知白不仅刚正不阿,而且说话耿直,哪怕面对皇帝,他也一吐为快。有一次,竟然把宋仁宗怼得万分委屈,跑到后宫中和曹皇后抱头痛哭。

张知白,河北沧州人,出生于士大夫之家,9岁那年,父亲去世,正逢契丹兵马南下河北,大家纷纷逃难,张知白的家人从此失散。当时张知白父亲的灵柩还在寺庙里停着,没来得及安葬。

张知白长大后,考中进士,找到当年的寺庙遗址,在众多灵柩中逐个寻找,终于凭借父亲所穿的衣服辨认出父亲的遗骸,将父亲安葬,这个举动感动了很多人。但张知白此生也有遗憾,就是当年因为战乱,他的兄弟们走失,再也未能寻回。张知白作为古代的士族,背后没有一个强大的家族,看起来似乎有些孤单。

宋仁宗13岁登基,24岁亲政,在位42年,在其治下,宋朝文治出现了高峰,如晏殊、欧阳修、韩琦、王安石、司马光、苏轼、张载等人皆出于仁宗一朝。

根据现有的史料可知,宋仁宗一生有3位皇后,13位嫔妃,但遗憾的是,宋仁宗晚年却面临立储难题。因为他的三个儿子全部夭折。宋仁宗非常喜欢孩子,但偏偏自己没有儿子,这是宋仁宗最大的心病。

张知白在担任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期间,因为说话耿直,很多人对张知白不满,但宋仁宗知道张知白乃是能臣,一直偏轿扰手袒张知白。有一天,宋仁宗和张知白在拱垂殿内议事,天气寒冷,宋仁宗对张知白说:张爱卿啊,你年龄大了,族中子弟稀少,你李模若是有什么需求,你尽管说,我定会帮助你。宋仁宗实际上是关心张知白的身体,同时过问张知白的子女可有什么需要朝廷帮助的。

宋仁宗这样体贴的皇帝,说出这般话,若是换了别的大臣,定当长跪不起,感激涕零,把自己的困难说一说。不曾想,张知白却是个耿直男,闭嫌他直接怼道:陛下说我孤寒,我看陛下才是真正的孤寒吧宋仁宗本来是关心老臣,忽然听张知白如此说,有些不明白,问张知白:“何也?”

张知白不慌不忙,义正言辞地对宋仁宗说:臣家中有妻子儿女,外面有姻亲朋友,并不孤寒。而陛下您呢?除了后宫有嫔妃,你连个儿子都没有,难道不孤寒?

中国人最讲究沟通的智慧,何况身处高位、熟读诗书的士大夫们。若是换做王曾、吕夷简等宰相,定然不会拿子嗣的事情来讽刺宋仁宗。就算对方不是皇帝,而是自己的一位朋友,也不会轻易拿这种事情来嘲讽对方。但张知白没有顾忌这些,因为他耿直。

宋仁宗听完张知白的话,脸色非常难看,感觉委屈极了,他什么也没说,丢下张知白,直接回到后宫。陛下脸色这么难看,发生了什么事?”宋仁宗把张知白嘲笑自己无子嗣的话告诉曹皇后,曹皇后听完,也非常伤心,顿时泪流满面,宋仁宗的眼眶也已湿润,二人于是抱头痛哭。

后人常常拿这个典故来赞誉张知白的耿直,殊不知,若张知白遇到的不是宋仁宗,他的结局或许完全不一样。

张知白为官清正,虽然身居高位,但却清贫如寒士。公元1028年,张知白病重,宋仁宗亲自到府邸探望,当时张知白已经说不出话,拉着宋仁宗的手噙泪。张知白去世后,宋仁宗打算给他谥号“文节”,但有大臣认为,张知白大公无私,刚正不阿,可以谥号“文正”。宋仁宗问宰相王曾的意见,王曾认为“文节”也是美谥,不必更改。

若宋仁宗知道“文正”对后世的意义,或许,就给这位老宰相一个“文正”了。

解密:谁才是宋朝历史上最配称明君仁君的皇帝?

宋仁宗是 第四位 ,论能力,他不如宋太祖雄才大略,论学问,他不如宋徽宗多才多艺,但论生前死后的名声, 他却是十八帝中好的,在位42年,执政宽简,为人温良,他把一个「仁」字,贯穿于治国安邦全过程。 > 他对下人很仁慈。 一个暮春时节,宋仁宗在御苑散步,一段时间后,身边的人发现他频频回头张望,却又什么也不说,不知什么意思。回到宫里,他急匆匆地对宫女说:「好渴,快帮我端水来喝。」宫女奇怪地问:「陛下为何不在外面取水喝,而忍渴这么久呢?」他边喝水边说:「我回头找了多次,没见掌管茶水的当值侍吏,又不便询问,倘若一问,侍吏必受责罚,故忍渴而归。」有一次用餐,他正吃著,突然咬到了一粒沙子,喊巧牙齿一阵剧痛,他赶紧吐出来,还不忘对陪侍的宫女说:「千万别声张我曾吃到沙子,这可是死罪啊。」对待下人的过失,宋仁宗首先考虑的不是自己的不适与难受,而是下人因此而可能带来的罪责,可见他的确很仁慈。> 他对自然很敬畏。 有一天早起后,宋仁宗对身边的侍臣说:「昨夜阅奏折很晚,后来感觉饥饿,特别想吃烧羊。」侍臣问:「何不安排人做来?」宋仁宗说:「你不知道吗?每次听到宫内有什么需要,坊间便以为这成了定规,纷纷制作。我担心要了烧羊后,百姓会夜夜宰羊,长此以往,必然暴殄天物,我怎能不忍一时之饥,而开启无穷杀戮呢?」让人感到他对自然的敬畏是那么的真诚,充满人性关怀。> 他对言论很宽松。 至和二年(1055年),宋仁宗重用青州知州张忭为侍读学士、御史中丞,御史作为天子的耳目之官,其职责是纠察百官,张忭因对某些决策有看法,连连上书批评「两府」(中书省、枢密院)大臣,久而久之,宋仁宗颇不耐烦,对张忭说:「你出身孤寒,为何不断上章批评朝廷重臣呢?」张忭毫不在乎宋仁宗的情绪,反问道:「我自布衣而至近侍之臣,曳朱腰金,妻子满堂。怎么能谓之孤寒呢?像陛下您才是真正孤寒呢。」宋仁宗问何故?张忭回答说:「陛下虽贵为天子,但内无贤相,外无名将,持禄养望者多,赤心谋国者少,我认为这才是真正的孤寒。」把自己比喻成孤家寡人,这比责骂还过分,但宋仁宗不予追究,「优容之」。> 宋仁宗一朝,没有「文字狱」,相反,他还非常痛恨「深文周纳」,即罗织材料、陷人以罪的行为。 宋代魏泰在《东轩笔录》中说:「仁宗圣性仁恕,尤恶深文,狱官有失入人罪者,终身不复进用。」当时,一个举子给成都知府献了一首诗,中有:「把断剑门烧栈道,西川别是一乾坤」,意思是只要守住剑门关,用火烧掉入川必经栈道,西川(今四川)就能割据一方,鼓动成都知州与宋朝分庭抗礼。这无疑是一首反诗,吓得成都知府赶快把举子捆绑至京,上章请求宋仁宗治罪。宋仁郑李键宗了解后却哈哈一笑,说:「这不过是老秀才急于求官而做出的荒唐事,不足以治罪。可安排他去偏远小郡,出任司户参军一职。」写反诗的不但没受到惩罚,反而在 那谋得了官职,可见当时言论的宽松和自由。> 他对大臣很包容。 宋仁宗宠幸张美人,张美人的堂伯父叫张尧佐,进士出身,在地方任过推官、知州,在朝中任过龙图阁直学、给事中,张美人想壮大自己的门阀,多次吹「枕头风」,希望宋仁宗提拔自己的伯父出任宣徽使。有一次在朝堂之上,宋仁宗把提拔张尧佐为宣徽使的方案抛了出来,谁知,谏官包拯当场表示反对,使宋仁宗的提议未获通过,而且包拯说话时,由于情绪激愤,唾沫星子还溅了宋仁宗一脸,扰纳弄得他很没面子,后来,当张美人问及伯父出任宣徽使一事办得怎样时,宋仁宗没好气地说:「你只知道要宣徽使、宣徽使,难道不知道包拯是御史吗?」>君主制度赋予 以至高无上的权力,一闪念就能断人生死,于是产生了许许多多残酷无情的暴君。 而宋仁宗盛德大度,宽容有加,算是这种制度下的特例。 他之所以一以贯之地怀仁、施仁,源于他有一颗敬畏之心,敬畏自然,敬畏生命,敬畏手中的权力。一个皇帝, 怕的就是缺乏敬畏之心,不畏天,势必天灾不断,不畏地,势必寸草不生,不畏生命,则尸横遍野,生灵涂炭矣。>

宋仁宗:汉唐以来脾气最好的一位皇帝

提到宋仁宗赵祯,很多人会想到“狸猫换太子”,会为后宫中尔虞我诈的斗争感到唏嘘,而常常忽略赵祯。

虽说“狸猫换太子”只是戏说,但戏说不是胡说。赵祯确实是自幼与生母李妃离别,十三岁登基后,朝政有养母刘太后把持。性情文弱温厚,史书记载:“天性仁孝宽恕,喜愠不行于色。”

温厚的皇帝给了很多正直大臣得到重用的机会。包拯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包拯多次直言进谏,口水都溅到赵祯的脸上了,赵祯也不生气,还一边擦口水,一边示意包拯继续,丝毫不怪罪。后面包拯要拿掉张尧佐三司使的职位,张尧佐是赵祯宠妃的伯父,宠妃多次在赵祯床头吹耳边风要求升张尧佐为宣徽使,在此次上朝之前,张贵妃还把这件事重复了三遍,耳边香风可比台风,可这台风在赵祯心里比不过御史们的谏言,因着包拯等八位大臣的劝阻,此事不了了之,赵祯回到张贵妃的寝宫后,对贵妃抱怨到:“你只知道宣徽使,宣徽使,你却不知道包拯是御史。”

陆游的高祖陆轸是一位耿直的汉子,曾指着赵祯的宝座说“这个位置你要好好干才能坐得稳。”换到现在,一位下属对自己的顶头上司说这种话,还有可能在这混吗?然而陆轸同志啥事都没有,赵祯只是震惊过后,第二天和一群大臣碎碎念说“天下竟有如此直肠子的人,太实在了。”

晚年的仁宗像大多数老干部一样,关心下属,张文节说话耿直,总是得罪同僚,仁宗想给他提个醒,某日跑过去对张文节说:“爱卿孤寒梁坦模,有事说话,我照顾你。”暗示他别老是得罪人,搞得没人理他。

张文节说“臣不孤寒,陛下才孤寒。”仁宗很是疑惑,问他原因。

张文节神回复道“我有老婆孩子,你呢?”

仁宗三个儿子都死,没人来继承皇位。这话相当于拿针在皇帝心坎里戳,本想关照关照大臣,信仔结果被怼得心口疼的仁宗,默默的回到后宫,大哭一场后,过继了个儿子。而张文节也没有因此受到冷落。

这等容人的雅量在近500位皇帝中屈指可数。

赵祯尽管是皇帝,却没有多少皇帝的脾气,常常为他人考虑,某日他用餐吃到一粒沙子,牙齿剧痛难忍,换成其他皇帝,直接就让人将御厨砍了,可是到了赵祯这里,他非但不怪罪,还要求下人不能说出去,以免相关人员遭到罪责。也有一次,赵祯清晨起来对侍从说,他昨夜睡不着,想吃羊肉。侍从问他,为什么不下达命令,赵祯回答道,“要是朕这么做了,就会扰民了。”

长期生活在皇城的赵祯常常望着天空思索外面的世界,柳永写的词描述了繁华的都市生活和丰富多彩的市井生活,满足了赵祯的探索欲,于是乎,赵祯成了柳永的忠实粉丝,登基后,思想发生了改变,喜欢儒雅的词,而他的爱豆喜欢写艳词,看过几次后,赵祯粉转黑,但一直没有机会好好的黑柳永一把,直到柳永考中进士后,赵祯找到了机会,引用“忍把浮名,换了浅酌低唱”,说他何必在意虚名,刻意划去了柳永的名字,柳永十分不爽了,讽刺赵祯说自己“奉旨填词”,填词填得更加肆无忌惮,赵祯也没拿柳永怎么样。过了些年,也给了柳永一个小官当。

嘉佑年间,苏辙参加进士考试,在试卷上写了他在旅行道听途说的谣言,说赵祯如何如何的昏庸,什么耽于女色,什么不理朝政等完全不符合事实的事情,考完后苏辙自己都觉得要完,当时考官看了十分愤怒,纷纷要求罢免苏辙的官职,传到赵祯耳里,赵祯只是说了句:“因直言而得人,因直言而失人,天下人要怎么说我呢”苏辙最终不过是名次列为下等。

苏辙这等言语要是放在其它朝代,怕是直接就被诛了九族,可到了赵祯,压根没有杀头的风险。

不兴文字狱,不搞酷刑,对犯人从轻发落,对待臣子宽容,甚至有些怕臣子,这种皇帝,是国家之幸,也是百姓之福。

养母刘后热衷于权势,喜欢掌控养子的生活起居,在这种情况下,小孩子很有可能走两种极端,一种是屈服于掌控,性情过分文弱,优柔寡断,难以决断。一种是在高压下,表面做出屈服,心底里却十分不爽,等到时机一到,大肆追求自由,沉湎女色,暴虐荒淫。

显然,赵祯属于前者。

但并不代表赵祯没有反抗之心,赵祯的皇后郭氏是由刘氏安排的,赵祯并不喜欢郭氏,他对张氏一见钟情,本想立张氏为皇后,在太后强压下立了郭氏为皇后,心中不满剧增,后面找了个借口废了郭皇后。

由于诸多原因,到张氏死,她也没有被立为皇后,赵祯迟迟未能满足心爱女人的心愿,张氏死后,心中充满愧疚的赵祯,难得的任性了一次,不顾现任皇后曹氏,不顾朝中大臣的劝阻,追封张氏为“温成皇后”,出现了 “生死两皇后” 的旷橡缓世奇葩。

从某种意义来说,宽厚有时也会成为一个缺点,因为赵祯听取很多了大臣的意见,实施政策时有很多考虑,时常变化,大臣也常常替换,导致行政效率不高。

尽管如此,赵祯也创造了堪比贞观之治的繁华,上至敌国皇帝下至民间拥有着大批粉丝。

仁宗驾崩后,从贫民到敌人都为此感到悲伤,辽国皇帝为他建衣冠冢,历代辽国皇帝把他当祖宗来看待,甚至在很多年后宋神宗恢复仁宗的温和改良做法后,辽国皇帝要求军队不去骚扰宋边境,因为宋朝回到了仁宗的路上。

纵观赵祯一生在政治上没有武则天的谋略,军事上没有汉武帝 “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 的霸气,在对抗西夏前期屡战屡败,甚至西夏向宋称臣后,宋朝也要给西夏十三万两绢,五万两白银,两万斤茶,却是一位难得的明君。

明白宋仁宗孤寒的一些要点,希望可以给你的生活带来些许便利,如果想要了解其他内容,欢迎点击一束青草的其他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