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美国为什么要跟德国打,而不是支持德国削弱苏联?

二战时美国为什么要跟德国打,而不是支持德国削弱苏联?

众所周知,两次世界大战中,美国都在与德国对立的阵营,看似偶然,却是必然,因为美国跟德国是两股道上跑的车唤脊,势同水火、势不两立,根本不可能合作。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列强争霸,纯粹是为了国家利益而战,没有什么正义非正义之分,说不好听点,纯粹是一场狗咬狗的战争。

一战中美国选择了跟德国作对,跟协约国站在一起,而协约国阵营有:塞尔维亚、俄国、法国、比利时、英国。

美国为什么这样,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跟英国血浓颤链裂于水的血缘关系。因此说,美国在英国跟德国发生冲突的时候,尤其是进入战争后期,参战有利于自身的国际利益和经济利益,其立场是坚定的,毫不犹豫。

二战爆发后,美国的立场更加坚定,因为这里面就牵涉到了主义、信仰、正义非正义的大是大非问题。

美国是个清教徒建立的国家,当初到美洲大陆去的英国人,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发财淘金,也不是为茄闭了沽名钓誉,而是为了自己的信仰,这种信仰就是人人生而平等。

说白了,就是为了追求公平、正义、自由、平等。

在此信仰下,他们可以为了非美国国籍,跟他们毫不相干的,在公海上杀死奴隶贩子的一群黑奴进行无罪辩护,从前总统到社会各界全国动员,冒着不惜跟西班牙开战的危险,将这群黑人奴隶解救。(1839年"阿姆斯达号"案件)

他们为了解放黑奴,废除奴隶制度,不惜发动一场为期四年的内战,付出100多万人的伤亡。

不可否认,在信仰基础上,后来的美国政府也掺杂了太多经济利益因素,但相对其他君宪国家来说,信仰是他们哪怕打得过滥也一直在打出的王牌。

二战爆发的起因人所共知,那就是希特勒的个人野心。他利用《凡尔赛条约》对德国过于苛刻,德国精英阶层心怀不满,以及履行条约导致德国经济衰退,失业率猛增,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百姓怨声载道的机会;宣传自己的德意志民族高贵,德国利益至上的希特勒主义。最终在骗取德国人民信任之后,登上政治舞台,开始疯狂扩军,最后发动了二战,开始了他的反人类犯罪。

由此可见,希特勒发动的二战,不仅仅是一场单纯的侵略战争。历史上的侵略战争,大多是侵略扩张,为了领土和资源。而希特勒发动的战争,目的是为了征服欧洲进而征服全世界,希特勒主义的主旨是种族灭绝,最终让日耳曼人统治世界。

这跟美国主张的人人生而平等的价值观是势不两立的,所以美国政府是深恶痛绝的,绝不会袖手旁观的。

人类都生活在一个地球上,如果希特勒的野心在欧洲实现,即使美国在大洋彼岸,也无法独善其身。

美国既然不会跟德国同流合污,决战就不可避免,与其袖手旁观,等战火燃烧到美国国土上再动手;不如早点参战,那样美国本土就可以免于战火,打败纳粹就会相对更容易许多。

美国虽然跟英国有着历史渊源,但是美国参战也是阻力重重,需要极大勇气。

因为德裔在美国人数最多,超过了英国血统的移民,德裔在美国的影响可想而知。美国政府放弃中立谈何容易,必须要考虑德裔的感受,要让他们心服口服,赞成政府的参战政策。所以当时的罗斯福总统采取了循序渐进政策,不直接参战,而是从援助英法两国开始。即便如此,在1941年2月,民意测验表示,只有百分之五十一的民众支持美国政府的这项政策。

在美国这样的政治制度下,政府想要制定什么政策,是非常艰难的。美国国会中的议员就是代表民意的,所以有将近一半的议员主张孤立主义,反对对英法实施援助,担心会因此卷入战争。

但是美国政治精英还是看透了希特勒的野心,最终基本达成共识,罗斯福总统在1941年3月签署了二战中有名的租借法案。依据这项法案,美国政府开始大张旗鼓对英法进行军事和经济援助,为美国参战奠定了基础。

这样一来,德日法西斯的好日子就到头了,开始走向深渊。

二战前,美国虽然没有像英国政府那样恐惧红色帝国苏联,但是美国政治精英对苏联是警惕的,担心苏联会称霸欧洲,威胁到美国的利益。

美国人看来,苏联的价值观跟自己也是水火不容的。

但是两害相权取其轻,相比之下,德国军事实力更强,威胁迫在眉睫,对人类威胁最大。当务之急,只能跟苏联合作,先消灭了德国纳粹再说。

苏联在二战前国力很弱,跟芬兰较量都被打得落花流水。即使斯大林有称霸世界的雄心壮志,也是心有余力不足。所以,美国就选择了跟苏联合作。

我也有一个梦想之战争为了是么 林达读后感

有些时候会遇到一些小的巧合,看到的时候让人会心一笑。比如有一次看完了电影《As Good as It Gets》,上网发现那天是Jack Nicolson的生日。而今天刚好可以把林达这本讲美国种族问题的书读完,也刚好赶上金博士的冥寿。

渣雀

相对于系列中的头两本,《我也有一个梦想》的知识性并不是那么中梁举强,它更着重讲述事情的来龙去脉。从第一批清教徒登陆北美开始的一百多年的美国殖民时期美国南部奴隶制度起源,独立战争时期北方各州由于自身的宗教追求和道德反思对奴隶制度废除,费城制宪会议上北方各州对南方蓄奴现状的妥协和后来因此而造成的越来越大的南北分歧,讲到后来南方各州为了继续保全奴隶制度一意孤行决定集体脱离美国自由的立国之本,和总统林肯在没有法理认同的前提下过度乐观地发动的南北战争,而林肯有及时地把这场战争的目的由维护统一而转变成解放南方的奴隶,结果使南方的各州一怒之下废除了奴隶制;随后的内容是战后联邦对于南方的安抚政策,以及后续通过的宪法第十四条修正案、民权法案、平权法案,和马丁路德金领导的非暴力民权运动。这些事件随着时间的推进一脉相承,大体清晰地再现了奴隶制和黑人问题在美国历史上的发展与转化。

书里面也夹杂了很多案例的分析,有斯皮尔伯格的电影《阿姆斯达》的历史原型中早期为古巴奴隶争取自由的案件,也有为了废除宗主隔离制度中北方的激进人士进行的对司法的挑战,还有在民权法案实施之后南方的极端保守地区发生的触目惊心的针对黑人甚至帮助黑人的白人进行的残酷的私刑。而在讲述这些案例的同时,美国的司法乃至政治制度已经作为如我这般读者所熟悉的内容,当成工具来分析它们在案件中的作用。任何一个体制都不是完美的,即使在美国的独立的司法制度和以广大普通民众作为陪审团的前提下,也会产生有如佐治亚州培尼案的凶手被无罪释放一样的不公平时刻。就是在这个背景之下,作者引入了“民主要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上”这个思考。民意有可能带来更为可怕的暴政,这并不是耸人听闻。

的确,整个美国的司法、政治制度,在这一系列卖碧历史的进化过程中起到了一个推动作用。这种推动作用不是某一个开明君主所达成的,而是制度这架实现建造好的机器在全体民众的自由意识之下来进行的。而所有这些所基于对前提就是自由的立国之本,以及大家对于这个制度的认同。这也就是南北战争之后北方并没有实施强权控制南方,而南方也愿意继续回到美国的体制中来;这也就是在某些案件得到了不公平的判处,联邦也并没有越俎代庖,而只是在制度规定的范围内来寻求公义。只有这样,制度才能够继续起作用,也在能够有应有的威信。

尤为可贵的是,作者能够在叙述历史事实的同时试图分析在事件中的反奴隶制激进分子、极端保守主义白人和内人奴隶等各方面人士的心理状态乃至内心活动,同时用作者的理解给读者分析事件所以如此发展背后可能存在的道理。这不但加深了对于这些历史事件的理解,甚至还矫正了一些固有的偏见。当说到马丁路德金所倡导的非暴力运动的时候,作者结合了这种运动形式的来源——印度,讨论了这种非暴力形式是要建立在强势的一方能够以人道的方式来面对发起运动的人群。而当强势的一方没有对生命的基本尊重,这种非暴力运动的形式就是不适合的,人们还是要以珍惜自己的生命为最低准则。同时,各种运动也很容易由不同方面的人士推波助澜,从而失去了运动最初的目标,参加运动的人们所迸发出的激情被错误地运用。更有甚者会希望利用广大底层运动人士的流血而达到震撼的效果,这看似讲求运动的手段,而实质却是对大家生命的不珍惜以致背叛。

我不是特别喜欢最后一节里面提到世界大同时为了一本书结尾而营造出来的一个乐观向上的基调。种族问题不仅对于美国,对于整个世界来讲都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歧视、冲突、暴动、屠杀……我宁愿看到人们在沉重之中对种族问题保持着警醒。

财政部币制研究委员会历史沿革

关于厅或金属本位制度的讨论(本文不涉及有关非金属本位制的主张),总的目标是想实行金本位制。在黄金不足的情况下则先实行金汇兑(虚金)本位制, 梁启超、康有为、汪大燮等都是金汇兑本位的主张者。而作为第一步则是实行银本位制。对于银本位制,又有以两还是以元为单位之争。宣统二年(1910)《币制则例》的公布,标志着两元之争的结束,但币制的讨论仍在继续。第一个币制委员会第一个币制委员会成立于1912年,由财政部次长章宗元任会长,王 芳任副会长。同年11月,委员会聘荷兰人、前爪哇银行总裁卫斯林(G.Vissering)为名誉顾问。 卫斯林在宣统三年即已受清政府聘请为顾问。他于1912年7月写了《中国币制改革刍议》一书。受聘为名誉顾问后,卫斯林来北京和币制委员会讨论了币制改革问题。卫斯林建议中国实行金汇兑本位制,并暂时并用金汇兑本位及银本位两制。方法是先定一新金单位,含纯金0.3644883克,并发行一种代表新金单位的兑换券,可在国外兑取外国金币,以五万单位起兑。东方的汇兑事务在上海办理,西方的汇兑总机关设在荷兰的阿姆斯达丹,由一两位荷兰人任经理,若干中国人任襄理。原银、铜币及生银仍照习惯使用。等到数年后有禁止伪造货币的能力时,再定金银比价为一比二十一,铸造代表金单位的银币,实行纯粹的金汇兑本位制。银币含纯银7.6542543克。新银币通行后,再铸造十倍或二十倍金单位的金币。 币制委员会经过二十多次讨论,最后一致同意实行金汇兑本位制。年底币制委员会解散,解散前提出了一个《币制报告书》。《报告书》在分析各种本位制利弊的基础上,着重讨论了实行金汇兑本位制的有关问题。它指出实行金汇兑本位有八利:一、国际汇兑巩固。二、国际贸易发达。三、可以消灭以多货易少货的损失。四、外资输入踊跃。五、随时可改为金本位制。六,国内仍用银币。七、国内银价不致骤跌。八、不必多储金款造成利息损失。困难有二:一、维持金银比价困难。二、开始推行困难。认为比起金、银本位制来,金汇兑本位制利多弊少,故“我国改良币制,似以金汇兑本位为最合宜”。第二个币制委员会 1913年春,新的币制委员会成立,由财政总长周学熙主持。委员分法定委员、专任委员、兼任委员三种。在专任委员中,陶德琨主张金汇兑本位制,徐荣光主张银本位制,刘冕执主张金银并行本位制,相持不下。周学熙则早在1912年就主兑本位制。刘冕执在光绪三十二年(1906)留学日本时,即曾著文主张实行跛行本位制或并行本位制,1913年继续提出实行金银并行(后又称“合行”)本位制。他认为:“吾国币制,不能不用金,却不能用金单本位制;不能不用银,却不能用银单本位制;金银并用,又不能用金汇兑本位制。”关于金汇兑本位制,他分析有八大困难:一、金银法定比价难定。“盖银法价低于市价时,则有流出及熔解之弊,银法价高于市价时,则有伪造之弊。”二、无母国保障,准备基金常陷于恐慌境地。“必欲仰鼻息于他国之维持,始能完满活动,似不足为独立国家之币制也……如中国今尚称为独立国者,乃断不宜适用,以自趋于附属国之地位也。”三、准备金款及改革费用至少需借款五千万镑。四、准备金款放置外国有极大危险。五、管理汇兑机关难得其人。六、现金准备较他种本位制为多。七,妨害中央逗衡银行制度(因正币存于国外)。八、有损国体。金银并行本山伏做位制的主要内容如下:金圜含纯金0.5克,暂缓铸造,或铸造百圜的金圜。银圜含纯银18克。另有银、镍、铜辅币。金圜、银圆同为无限法偿,兑换时用缴纳或返还换币费来进行调节,换币费随时由国币监督酌定。等到金银市价为一比三十六(金银币含金银量之比)时,收回银圜,改行金本位制。刘冕执认为实行这一币制有十条利益,主要有外资输入便利;金货逐渐增加,银货逐渐减少,改行金本位制时可避免经济急剧变动,金、银币都无熔化、流出及易造伪之弊;可免镑亏损失和国内金货成为商品输出;可逐渐培养人民用金习惯,推行便利等。缺点是金银无法定比价,商人的盈亏不确定,但比起其他本位制来仍是利大弊小。第三个币制委员会1913年9月,新任国务总理兼财政总长熊希龄解散了第二个币制委员会,另在国务院组织币制会议,会员有司法总长梁启超、造币厂监督吴鼎昌等。币制会议决定实行银本位制,于1914年2月8日颁布了《国币条例》。1915年1月,财政部再设币制委员会,以章宗元为委员长。孔祥贤同志所见的《中国币制改革商榷书》即是这个币制委员会所写的文件。其中关于银本位制有三派主张:一派主张照现行《国币条例》办理。一派主张加铸金币,从内容看即刘冕执的金银合行本位制。一派主张缩小银币单位,理由是同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相适应,具体重量又有三分之一两,五钱、五钱五分或五钱三分六厘(20克),三钱六分三种。第三说是将原来的半元改为一元,定名为“正圆”,实行起来有方便之处,故《商榷书》倾向于实行这一说。《国币条例》颁布后,刘冕执“愤而著一《银本位制亡国论》,列举银本位在国际间所必受之损失”。1915年他著《金银合行:本位制办法大纲》,其中的具体方案题为《拟修订国币条例草案》,对自己原来的主张稍作修改,作为对《国币条例》提出的修正。《草案》的主要内容为:金币一元含纯金库平一分六厘零二丝即0.59756202克,只铸十元、二十元两种。银币有一元、五十分(或作“中元”)、二十分(或作二角)、十分(或作一角)四种。一元银币含纯银六钱四分八毫,成色89%,总重七钱二分。金银币以后逐步用纸币收回。将来选择金银市价近一比四十时,宣布改用金本位制。1915年8月,币制委员会拟订了《修正国币条例草案》,基本上了刘冕执的《草案》,有些文字亦照录后者。银元成色按袁头币的既成事实改为89%。1917年2月财政部又有《国币法草案》的拟订,内容也大同小异。

关于阿姆斯达案的问题

请参看 《我也有一个梦想》,林达/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3月第1版。原标题为《站在黑人辩护席上》。

来信收到,你给我寄了书。你在信中说,看了我的信很想去看看“阿姆斯达”这部电影。今天我大概可以把这个影片后面的真实故事给你讲完了。

在“阿姆斯达”案的上诉期间,美国的新闻界已经逐渐开始在报刊上披露了与此案有关的,行政分支企图干预司法的故事。可是,由于这些干预都没有成功,也就没有一个实质性的证据完全浮出水面。因此,除了本来就对凡布伦的行政系统充满警惕,至今还在这个案子上挣扎的激进的反奴隶主义者之外,一般民众对这样的报道还是将信将疑。然而,从这些一百五十年前的报道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当时美国媒体的新闻嗅觉了。

在“阿姆斯达”的影片中,导演安排了一个场面,表现黑人辛盖在焦灼地坐在法庭,却听不懂那些决定他们命运的人在说些什么,也无法表达自己。终于,他意外地站起来,艰难地吐出一个英语单词,然后用越来越响、越来越坚定的声音重复着:自由!我要自由!

这是一个导演安排的戏剧情节,在这部电影里,我们可以看到,斯皮尔伯格所关切的焦点始终是在不幸的黑人身上。他非常注意去刻划这些来自非洲的黑人心理状态,刻划他们在遭遇一系列厄运,又落到一个天差地别的环境中,所可能产生的反应。

在这个电影情节中,还有一个真实的背景。就是这些黑人在等候上诉的日子里,在泰朋和许多义务工作的美国人的努力下,渐渐开始学会用英语表达一些意思,甚至有的黑人开始学会简单的英语写作。与外部世界交流的增加,也使他们心理上的紧张和惊恐不安,得到一定的舒缓。

在外面,新闻界似乎并不满意对总统干预司法的初步报道,自有一批新闻记者对旦伍已经到手的一些线索进行跟踪调查。终于一步步拖出了曾经属于白宫的“最高机密”。在1840年的10月,也就是一审判决之后的九个月后,“解放者”和“自由者”两个刊物,报道了完整详尽的有关白宫策划干预司法进程的故事。在这个报道之前,已有一些报纸指出,在一审判决中,法庭已经确认“阿姆斯达”号的黑人,是从非洲被绑架来的自由人。可是,代表美国人顷信民的总统,居然要去帮助非法的古巴奴隶主。

这一年,凡布伦总统终于竞选连任失败,有很多人认为,他的落选与“阿姆斯达”案确实有很大的关系。因为他对于奴模乎或隶制的温和态度,导致他失去了在四年前曾经支持他入主白宫的六个北方州的选票。这个结果也反映了这样的情况,就是当奴隶制问题成为一个如此敏感的社会议题,两极分野又是均势力敌的时候,作为一个政治人物,如果他没有一个强烈的历史责任感,考虑的只是寻求平衡的话,那么他的处境确实就象是一个吃力的走钢丝的杂技演员。

世界上第一个计算机程序是怎样开发出来的?

世界上第一个程序是1842年写的,恰好在第一个能被称为计算机的真正机器。这段代码的作者是AdaAugusta,被封为Lovelace女伯爵,就是大家所知道的AdaLovelace。作为世界上第一个计算机程序的作者,她被广泛地认为是有史以来第一位程序员。

当把Ada称为一位程序员的时候,很容易忘记世界上第一段代码产生的年代就是塞缪尔·莫尔斯首次展示电话、阿姆斯达号上的黑奴在反抗和美国正处于三十年代、奥斯曼帝国和波斯帝国时期、穆斯林国家的奴隶正和埃及争夺中东地区的年代。计算机这个词在那时候仍然表示一个人做了100多年的计算工作的意思。那都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

世界上第一段代码是为查尔斯·巴贝奇的分析机写的,这个机器从来没有真正建成过,虽然有这个可能。AdaLovelace看到了巴贝奇机器的潜力,产生了可编程的计算机的念头。她为泰勒的科学回忆录翻译了一位意大利数学家LuigiMenabrea的名为“分析机的概念图”的论文,并通过“翻译者的附注(她自己注释的)”把这篇论文弄懂了,那个注释里主要写了查尔斯·巴贝奇分析机都能干些什么。在附注G的开篇,就提到了世界上第一个计算机程序,举例说明了Lovelace意识到巴贝奇的设计是多么的意义深远,但还保持着她做科学的平静。

“防止夸大源于分析机的能量的想法是有必要的。”

Lovelace在她根本没有办法夸大一个包含现代计算机的主要部分的设计的本质。巴贝奇拒绝公布这台分析机的很多内容,使得Lovelace的注释对未来的发展起到了重要影响,最显著的影响便是促使阿兰·图灵产生通用程序存储计算机的想法。这一点Ada并没有看到,她36岁去世,前面提到的注释成了她唯一的出版物。如果她再能多活几年多工作几年,计算机会不会又是另一个样子呢?

让大家回到这个问题上来:如果巴贝奇有足够的资源建好分析机并能让Lovelace在上面跑程序的话,世界上第一个计算机程序是干嘛用的呢?这个程序让巴贝奇分析机计算了伯努利数字序列。接着她描述了怎么把大量的巴贝奇分析机的穿孔卡片作为输入实现这个程序。在她的实现方法中Lovelace设定了伯努利数序列的第一个数字(B0=1,B1=-),然后开始从B2(第一个非正规伯努利数)开始计算整个序列,她把这里的B2标记为B1。

现代重写的Javascript版本的Ada的大量穿孔卡片上的堆栈看起来可能是这个样子。这个重写的版本不是Ada的代码在巴贝奇分析机上的模拟,只是Ada曾经使用过的算法的另一种实现。

顺便提一下,到目前为止从没有人能从Ada的伯努利数计算代码里发现任何bug。尽管她发明了编程,但她显然并没有发明bug。

注:AdaLovelaceDay是一个国际性的庆祝妇女在科学,科技,工程和数学领域取得成就的节日。

最早的程序直接写的是二进制机器代码,没有编译器

将编好的代码通过读卡机读如机器,直接执行。

然后出现的是哗者汇编语言,通过二进制的机器代码来实现汇编的编译连接工作,

然后在用汇编语言完善优化汇编语言;

接着才是高级语言,使用汇编语言编译

逐渐实现高级语言编译高级语言

19世纪之前

一、机械计算机时代的拓荒者

在灶埋西欧,由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大变革,大大促进了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长期被神权压抑的创造力得到空前释放。其中制造一台能帮助人进行计算的机器,就是最耀眼的思想火花之一。从那时起,一个又一个科学家为把这一思想火花变成引导人类进入自由王乱辩薯国的火炬而不懈努力。但限于当时的科技总体水平,大都失败了,这就是拓荒者的共同命运:往往见不到丰硕的果实。后人在享用这甜美的时候,应该能从中品出一些汗水与泪水的滋味

1614:苏格兰人JohnNapier(1550-1617)发表了一篇论文,其中提到他发明了一种可以计算四则运算和方根运算的精巧装置。

1623:WilhelmSchickard(1592-1635)制作了一个能进行六位以内数加减法,并能通过铃声输出答案的'计算钟'。通过转动齿轮来进行操作。

1625:WilliamOughtred(1575-1660)发明计算尺

1642:法国数学家Pascal在WILLIAMOughtred计算尺的基础上将计算尺加以改进,能进行八位计算。并且还卖出了许多,成为一种时髦的商品。

1668:英国人SamuelMorl和(1625-1695)制作了一个非十进制的加法装置,适宜计算钱币。

1671:德国数学家GottfriedLeibniz设计了一架可以进行乘法,最终答案可以最大达到16位。

1775:英国Charles制作成功了一台与Leibniz's的计算机类似的机器。但更先进一些。

1776:德国人MathieusHahn成功的制作了一台乘法器。

1801:Joseph-MaireJacuard开发了一台能用穿孔卡片控制的自动织布机。

1820:法国人CharlesXavierThomasdeColmar(1785-1870),制作成功第一台成品计算机,非常的可靠,可以放在桌面上,在后来的90多年间一直在市场上出售。

1822:英国人CharlesBabbage(1792-1871)设计了差分机和分析机,其中设计的理论非常的超前,类似于百年后的电子计算机,特别是利用卡片输入程序和数据的设计被后人所采用。

1832:Babbage和JosephClement制成了一个差分机的成品,开始可以进行6位数的运算。后来发展到20位、30位,尺寸将近一个房子那么大。结果以穿孔的形式输出。但限于当时的制造技术,他们的设计难以制成。

1834:斯德哥尔摩的GeorgeScheutz用木头做了一台差分机。

1834:Babbage设想制造一台通用的分析机,在只读存储器(穿孔卡片)中存储程序和数据,Babbage在以后的时间继续他的研究工作,并于1840年将操作数提高到了40位,并基本实现了控制中心(CPU)和存储程序的设想,而且程序可以根据条件进行跳转,能在几秒内作出一般的加法,几分钟内作出乘除法。

1842:Babbage的差分机项目因为研制费用昂贵,被政府取消。但他自己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于他的分析机研究。

1843:Scheutz和他的儿子EdvardScheutz制造了一台差分机,瑞典政府同意继续支持他们的研究工作。

1847:Babbage花两年时间设计了一台较简易的、31位的差分机,但没有人感兴趣并支持他造出这台机器。但后来伦敦科学博物馆用现代技术复制出这台机器后发现,它确实能准确的工作。

1848:英国数学家GeorgeBoole创立二进制代数学。提前一个世纪为现代二进制计算机铺平了道路。

1853:令Babbage感到高兴的是,Scheutzes制造成功了真正意义上的比例差分机,能进行15位数的运算。象Babbage所设想的那样输出结果。后来伦敦的BrianDonkin又造出了更可靠的第二台。

1858:第一台制表机被Albany的Dudley天文台买走。第二台被英国政府买走。但天文台并没有将其充分利用,后来被送进了博物馆。而第二台却被幸运的使用了很长时间。

1871:Babbage制造了分析机的部分部件和印表机。

1878:纽约的西班牙人RamonVerea,制造成功桌面计算器。比前面提到的都要快。但他对将其推向市场不感兴趣,只是想表明,西班牙人可以比美国人做的更好。

1879:一个调查委员会开始研究分析机是否可行,最后他们的结论是:分析机根本不可能工作。此时Babbage已经去世了。调查之后,人们将他的分析机彻底遗忘了。但HowardAiken例外。

1885:这时期更多的计算机涌现出来。如美国、俄国、瑞典等。他们开始用有槽的圆柱代替易出故障的齿轮。

1886:芝加哥的DorrE.Felt(1862-1930),制造了第一台用按键操作的计算器,而且非常快,按键抬起,结果也就出来了。

1889:Felt推出桌面印表计算器。

1890:1890美国人口普查。1880年的普查人工用了7年的时间进行统计。这意味着1890年的统计将会超过10年。美国人口普查部门希望能得到一台机器帮助提高普查的效率。HermanHollerith,建立制表机公司的那个人,后来他的公司发展成了IBM公司。借鉴了Babbage的发明,用穿孔卡片存储数据,并设计了机器。结果仅仅用了6个周就得出了准确的数据(62622250人)。HermanHollerith大发其财。

1892:圣多美和普林西比的WilliamS.Burroughs(1857-1898),制作成功了一台比Felt的功能更强的机器,真正开创了办公自动化工业。

1896:HermanHollerith创办了IBM公司的前身。1900~1910

1906:HenryBabbage,CharlesBabbage的儿子,在R.W.Munro的支持下,完成了父亲设计的分析机,但也仅能证明它能工作,而没有将其作为产品推出。

二、电子计算机最初的日子里

在这之前的计算机,都是基于机械运行方式,尽管有个别产品开始引入一些电学内容,却都是从属与机械的,还没有进入计算机的灵活:逻辑运算领域。而在这之后,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就开始了由机械向电子时代的过渡,电子越来越成为计算机的主体,机械越来越成为从属,二者的地位发生了变化,计算机也开始了质的转变。下面就是这一过渡时期的主要事件:

1906:美国的LeeDeForest发明了电子管。在这之前造出数字电子计算机是不可能的。这为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20~1930

1924年2月:IBM,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公司成立

1930~1940

1935:IBM推出IBM601机。这是一台能在一秒钟算出乘法的穿孔卡片计算机。这台机器无论在自然科学还是在商业意义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大约造了1500台。

1937:英国剑桥大学的AlanM.Turing(1912-1954)出版了他的论文,并提出了被后人称之为'图灵机'的数学模型。

1937:BELL试验室的GeorgeStibitz展示了用继电器表示二进制的装置。尽管仅仅是个展示品,但却是第一台二进制电子计算机。

1938:ClaudeE.Shannon发表了用继电器进行逻辑表示的论文。

1938:柏林的KonradZuse和他的助手们完成了一个机械可编程二进制形式的计算机,其理论基础是Boolean代数。后来命名为Z1。它的功能比较强大,用类似电影胶片的东西作为存储介质。可以运算七位指数和16位小数。可以用一个键盘输入数字,用灯泡显示结果。

19391月1日:加利福尼亚的DavidHewlet和WilliamPackard在他们的车库里造出了Hewlett-Packard计算机。名字是两人用投硬币的方式决定的。包括两人名字的一部分。

1939年11月:美国JohnV.Atanasoff和他的学生CliffordBerry完成了一台16位的加法器,这是第一台真空管计算机。

1939: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始,军事需要大大促进了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1939:Zuse和Schreyer开始在他们的Z1计算机的基础上发展Z2计算机。并用继电器改进它的存储和计算单元。但这个项目因为Zuse服兵役被中断了一年。

1939/1940:Schreyer利用真空管完成了一个10位的加法器,并使用了氖灯做存储装置。

1940~1950

1940年1月:Bell实验室的SamuelWilliams和Stibitz制造成功了一个能进行复杂运算的计算机。大量使用了继电器,并借鉴了一些电话技术,采用了先进的编码技术。

1941夏季:Atanasoff和学生Berry完成了能解线性代数方程的计算机,取名叫'ABC'(Atanasoff-BerryComputer),用电容作存储器,用穿孔卡片作辅助存储器,那些孔实际上是'烧'上的。时钟频率是60HZ,完成一次加法运算用时一秒。

1941年12月:德国Zuse制作完成了Z3计算机的研制。这是第一台可编程的电子计算机。可处理7位指数、14位小数。使用了大量的真空管。每秒种能作3到4次加法运算。一次乘法需要3到5秒。

1943:1943年到1959年时期的计算机通常被称作第一代计算机。使用真空管,所有的程序都是用机器码编写,使用穿孔卡片。典型的机器就是:UNIVAC。

1943年1月:MarkI,自动顺序控制计算机在美国研制成功。整个机器有51英尺长,重5吨,75万个零部件,使用了3304个继电器,60个开关作为机械只读存储器。程序存储在纸带上,数据可以来自纸带或卡片阅读器。被用来为美国海军计算弹道火力表。

1943年4月:MaxNewman、Wynn-Williams和他们的研究小组研制成功'HeathRobinson',这是一台密码破译机,严格说不是一台计算机。但是其使用了一些逻辑部件和真空管,其光学装置每秒钟能读入2000个字符。同样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943年9月:Williams和Stibitz完成了'RelayInterpolator',后来命名为'ModelIIRelayCalculator'。这是一台可编程计算机。同样使用纸带输入程序和数据。其运行更可靠,每个数用7个继电器表示,可进行浮点运算。

1943年12月:最早的可编程计算机在英国推出,包括2400个真空管,目的是为了破译德国的密码,每秒能翻译大约5000个字符,但使用完后不久就遭到了毁坏。据说是因为在翻译俄语的时候出现了错误。

1946:ENIAC(ElectronicNumericalIntegrator和Computer):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数字电子计算机。开始研制于1943年,完成于1946年。负责人是JohnW.Mauchly和J.PresperEckert。重30吨,18000个电子管,功率25千瓦。主要用于计算弹道和氢弹的研制。

三、晶体管计算机的发展

真空管时代的计算机尽管已经步入了现代计算机的范畴,但其体积之大、能耗之高、故障之多、价格之贵大大制约了它的普及应用。直到晶体管被发明出来,电子计算机才找到了腾飞的起点,一发而不可收

1947:Bell实验室的WilliamB.Shockley、JohnBardeen和WalterH.Brattain.发明了晶体管,开辟了电子时代新纪元。

1949:EDSAC:剑桥大学的Wilkes和他的小组建成了一台存储程序的计算机。输入输出设备仍是纸带。

1949:EDVAC(electronicdiscretevariablecomputer):第一台使用磁带的计算机。这是一个突破,可以多次在其上存储程序。这台机器是JohnvonNeumann提议建造的。

1949:'未来的计算机不会超过1.5吨。'这是当时科学杂志的大胆预测。

1950~1960

1950:软磁盘由东京帝国大学的YoshiroNakamats发明。其销售权由IBM公司获得。开创存储时代新纪元。

1950:英国数学家和计算机先驱AlanTuring说:计算机将会具有人的智慧,如果一个人和一台机器对话,对于提出和回答的问题,这个人不能区别到底对话的是机器还是人,那么这台机器就具有了人的智能。

1951:GraceMurrayHopper完成了高级语言编译器。

1951:Whirlwind:美国空军的第一个计算机控制实时防御系统研制完成。

1951:UNIVAC-1:第一台商用计算机系统。设计者:J.PresperEckert和JohnMauchly。被美国人口普查部门用于人口普查,标志着计算机的应用进入了一个新的、商业应用的时代。

1952:EDVAC(ElectronicDiscreteVariableComputer):由VonNeumann领导设计并完成。取名:电子离散变量计算机。

1953:此时世界上大约有100台计算机在运转。

1953:磁芯存储器被开发出来。

1954:IBM的JohnBackus和他的研究小组开始开发FORTRAN(FORmulaTRANslation),1957年完成。是一种适合科学研究使用的计算机高级语言。

1956:第一次有关人工智能的会议在Dartmouth学院召开。

1957:IBM开发成功第一台点阵打印机。

1957:FORTRAN高级语言开发成功。

四、集成电路,现代计算机插上腾飞的翅膀

尽管晶体管的采用大大缩小了计算机的体积、降低了其价格,减少了故障。但离人们的要求仍差很远,而且各行业对计算机也产生了较大的需求,生产更能更强、更轻便、更便宜的机器成了当务之急,而集成电路的发明正如"及时雨",当春乃发生。其高度的集成性,不仅仅使体积得以减小,更使加快,故障减少。人们开始制造革命性的微处理器。计算机技术经过多年的积累,终于驶上了用硅铺就的高速公路。

1958年9月12日:在RobertNoyce(INTEL公司的创始人)的领导下,发明了集成电路。不久又推出了微处理器。但因为在发明微处理器时借鉴了日本公司的技术,所以日本对其专利不承认,因为日本没有得到应有的利益。过了30年,日本才承认,这样日本公司可以从中得到一部分利润了。但到2001年,这个专利也就失效了。

1959:1959年到1964年间设计的计算机一般被称为第二代计算机。大量采用了晶体管和印刷电路。计算机体积不断缩小,功能不断增强,可以运行FORTRAN和COBOL,接收英文字符命令。出现大量应用软件。

1959:GraceMurrayHopper开始开发COBOL(COmmonBusiness-OrientatedLanguage)语言,完成于1961年。

1960~1970

1960:ALGOL:第一个结构化程序设计语言推出。

1961:IBM的KennthIverson推出APL编程语言。

1963:PDP-8:DEC公司推出第一台小型计算机。

1964:1964年到1972年的计算机一般被称为第三代计算机。大量使用集成电路,典型的机型是IBM360系列。

1964:IBM发布PL/1编程语言。

1964:发布IBM360首套系列兼容机。

1964:DEC发布PDB-8小型计算机。

1965:摩尔定律发表,处理器的性能每年提高一倍。后来其内容又发生了改变。

1965:LoftiZadeh创立模糊逻辑,用来处理近似值问题。

1965:ThomasE.Kurtz和JohnKemeny完成BASIC(BeginnersAllPurposeSymbolicInstructionCode)语言的开发。特别适合计算机教育和初学者使用,得到了广泛的推广。

1965:DouglasEnglebart提出鼠标器的设想,但没有进一步的研究。直到1983年被苹果电脑公司大量采用。

1965:第一台超级计算机CD6600开发成功。

1967:NiklausWirth开始开发PASCAL语言,1971年完成。

1968:RobertNoyce和他的几个朋友创办了INTEL公司。

1968:SeymourPaper和他的研究小组在MIT开发了LOGO语言。

1969:ARPANET计划开始启动,这是现代INTERNET的雏形。

1969年4月7日:第一个网络协议标准RFC推出。

1969:EIA(ElectronicIndustriesAssocia

1970~1980

1970:第一块RAM芯片由INTEL推出,容量1K。

1970:KenThomson和DennisRitchie开始开发UNIX操作系统。

1970:Forth编程语言开发完成。

1970:Internet的雏形ARPAnet(AdvancedResearchProjectsAgencynetwork)基本完成。开始向非军用部门开放,许多大学和商业部门开始接入。

1971年11月15日:MarcianE.Hoff在INTEL公司开发成功第一块微处理器4004,含2300个晶体管,是个4位系统,时钟频率108KHz,每秒执行6万条指令。

在后来的日子里,处理器发展主要指标一览:

处理器主频每秒百万条指令

4004108KHz0.06

80802MHz0.5

680008MHz0.7

80868MHz0.8

6800016MHz1.3

6802016MHz2.6

8028612MHz2.7

6803016MHz3.9

386SX20MHz6

6803025MHz6.3

6803040MHz10

386DX33MHz10

486DX25MHz20

486DX2-5050MHz35

486DX4/100100MHz60

Pentium66MHz100

Pentium133MHz240

Pentium233MHzMMX435

PentiumPro200MHz440

PentiumII233MHz560

PentiumII333MHz770

1971:PASCAL语言开发完成。

1972:1972年以后的计算机习惯上被称为第四代计算机。基于大规模集成电路,及后来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功能更强,体积更小。人们开始怀疑计算机能否继续缩小,特别是发热量问题能否解决?人们开始探讨第五代计算机的开发。

1972:C语言的开发完成。其主要设计者是UNIX系统的开发者之一DennisRitche。这是一个非常强大的语言,开发系统软件,特别受人喜爱。

1972:Hewlett-Packard发明了第一个手持计算器。

1972年4月1日:INTEL推出8008微处理器。

1972:ARPANET开始走向世界,INTERNET革命拉开序幕。

1973:街机游戏Pong发布,得到广泛的欢迎。发明者NolanBushnell,后来Atari的创立者。

1974:第一个具有并行计算机体系结构的CLIP-4推出。

五、计算机技术渐入辉煌

在这之前,计算机技术主要集中在大型机和小型机领域发展,但随着超大规模集

虽然我们无法避免生活中的问题和困难,但是我们可以用乐观的心态去面对这些难题,积极寻找这些问题的解决措施。一束青草希望阿姆斯达电影—阿姆斯达案,能给你带来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