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台湾历届巡抚分别是?政绩分别是?

清朝台湾历届巡抚分别是?政绩分别是?

清代褔建台湾巡抚共有四任,依序为刘铭传、沈应奎、邵友濂、唐景崧。

1、刘铭传

刘铭传(1836年9月7日—1896年1月12日),字省三,自号大潜山人,因排行第六、脸上有麻点,人称刘六麻子,安顷基枣徽合肥(今肥西大潜山麓)人。清朝名臣,系台湾省首任巡抚,洋务派骨干之一。

1885年,任台湾巡抚。在台任职期间,进行了编练新军,修建铁路等一系列洋务改革;开煤矿,创办电讯,改革邮政,发展航运事业,促进台湾贸易,发展教育事业,促进了台湾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台湾防务亦日益巩固。

为台湾的现代化奠定了深远的基础。后加兵部尚书衔,帮办海军军务,1891年辞职。其治台策略与理念,后来由日据时期台湾总督府承续,是推动台湾现代化建设的先驱者,有台湾洋务运动之父和雀拆台湾近代化之父之誉。

2、沈应奎

沈应奎(1821-1895),字小筠,号吉田,本籍浙江。1891年刘铭传去职后,布政使沈应奎短暂护理(代理)4个月。继续在台湾推行新政,筑铁路,办工厂。

3、邵友濂

邵友濂(1841-1901年),字筱春(字小村,一字攸枝),初名维埏。浙江余姚人。清代政治家、外交家。

邵友濂原为锋码刘铭传巡抚任内的 布政使,知台甚深,由于刘铭传大举新政,财务透支,遂只能选择重点完成,予人「尽废」洋务之感。然在其任内仍扩建台北机器局,铺设铁路到新竹。

4、唐景崧

唐景崧(1841—1903),字维卿,广西灌阳人。在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后临危受命护理,面对日军的军事压力,虽仍尽力布防,仍不能免于割台的命运。

台北建城之时,刘铭传正率领台湾军民浴血抗敌。因为法国侵略军已打到基隆和淡水,台北城于是日夜赶工筑城,提前完工。

此时,刘铭传也取得基隆、沪尾大捷,抗法保台功成,为接下来的台湾近代化争取了建设时间。1884年,对于台北城和整个台湾来说,都是值得纪念的。

台北筑城,始于1875年沈葆桢向清廷建议设台北府,现在的台北市政府饮水思源仍设有沈葆桢厅。台北城1882年动工,在战争的紧迫气氛里于1884年落成。

1889年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将办公地点设在台北,使台北成为全台中心的地位一直延续至今。

作为台湾“近代化之父”,刘铭传在台湾行政、交通、教育、城市建设等方面的建设成果有不少建树,他当政时铺设的台湾第一条铁路,从基隆过台北到新竹。

台湾的第一个电报局、第一个邮政局都设在台北;“外开航运”的码头也在台北淡水。刘铭传运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观念和方法,比如招商、集资等,将台湾带入近代化时代,令台北成为当时中国最先进的城市之一。

清政府任命的第一任台湾巡抚是﹖

刘铭传。

刘铭传(1836年9月7日—1896年1月12日),字省三,自号大潜山人,因排行第六、脸上有麻点,人称刘六麻子,安徽合肥(今肥西大潜山麓)人。

1885 年(光绪十一年),清廷任命刘铭传为首任台湾省巡抚。刘铭传在台湾任职期间,修建铁路,开煤矿,创办电讯,改革邮政,发展航运事业,促进台湾贸易,发展教育事业,促进了台湾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台湾防务也日益巩固。清廷加刘铭传兵部尚书衔,帮办海军军务。

1890 年(光绪十六年),刘铭传因通商口岸税务问题上与外商交涉及基隆煤矿招商承办等事,遭到顽固派官僚的激烈反对和清廷的严厉申斥,忧病交加,被迫向清廷提出辞呈。次年清廷准其辞职。

刘铭传怀着忧郁之心乘船离开他苦心经营7年之久的宝岛。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清军溃败,清廷令刘铭传出山,刘因病重辞命。

不久,《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来,刘铭传得知自己一生中花精力最大创置的台湾省被割让给日本,忧思郁结,口吐鲜血,于光绪慧颤二十二年一月十二日在六安刘新圩病逝。赠太子太保,谥壮肃。

作为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不仅对“务耕务读”的家训身体力行,还将读书育人的精神延伸到台湾的近代化教育建设之中。

任台湾巡抚期间,刘铭传兼任“提督学政”,他从培养近代实用人才的目的出发,改革科举制度,促进台湾近代人才的转型。

随着台湾近代化各项事业的全面展开,培养近代化所需的各类技术人才成为当务之急。1887年,刘铭传在台北设立了一座西学堂,以教授西方语言和科技知识为主要内容,其教学方法也是西洋式的。

1890年又扩大西学堂规模。在当时,西学堂可以称得上是台湾的高等教育机构,为台湾的近代化建设培养了众多人才。

在如何对待台湾少数民族的问题上,刘铭传力主以招抚教育的积极措施取代清廷盲目“弃”“剿”的消极做法,开设番学堂,致力于培养少数民族人才。

到1889年,“全台生番一律归化”,刘铭传通过教育的手段消弭民族间的隔阂与仇杀,有效促进了台湾的民族融合,使台湾迈出了近代化的关键一步。

刘铭传为台湾做出了诸多贡献,临离开台湾时,他把自己的养廉银、朝廷因其战功颁赐的赏银和在台湾多年的积蓄,都捐给西学堂和番学堂,希望台湾的青少年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为台湾的长远发展培植人才。

台湾当前有铭传小学和铭传中学,还有为纪念刘铭传而命名的高校台湾铭传大学,为台湾地区培养态李出大批人才。

洋务派骨干刘铭传生平简介

刘铭传(1836年9月7日—1896年1月12日),字省三,自号大潜山人,因排行第六、脸上有麻点,人称刘六麻子,安徽合肥(今肥西大潜山麓)人。清朝名臣,系台湾省首任巡抚,洋务派骨干之一。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洋务派骨干刘铭传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

刘铭传生平简介

刘铭传是清朝末年的人,他家住安徽省,是合肥县人。刘铭传生于1836年,卒于1895年,字省三,他也是著名的淮军将领。那么刘铭传简介是如何介绍他的呢

通过刘铭传简介知道他童年的生活并不好,生活很艰苦,他在十一岁的时候父亲就死了。不过他后来也并没有像很多贫穷的孩子那样长大之后考取功名为官,他在十八岁的时候不再读书,流落山中做起烂郑了劫匪。在1856年的时候他的母亲被受到牵连自杀身亡了,他在被伤不已还乡去做了团练。

后来刘铭传想加入太平天国,但并没有这样做。1857年的时候他入狱了,因为当时他没有答应合肥知县的求救,不久后他才被放了出来。李鸿章手下招兵后他跑去投靠淮军,开始了对太平天国的战争,在这里要提到一件事,刘铭传还未加入淮军的时候他还是反对清政府对抗太平天国的。公元1862年的时候,太平军向清政府投降,上海浦东被收复了。

1864年他被晋升为直隶提督,是因为他当时率领部队攻克常州,俘虏了陈坤书有功。1867年的时候他因将东捻军领袖军任柱击毙,被封为男爵,可是不久之后他又从马上摔落下来受伤昏迷了。昏迷一个月之后,李鸿章从紫禁城求来了一枚丹药,他服用之后才醒了过来。

他在功名越发高大的时候被人诬陷,刘铭传冒功的流言四起,最后彻底激化了湘军和淮军之间的矛盾。刘铭传于1868年辞官回乡,搞起了建设家乡的活动,创办了肥西书院,修建祖祠。

刘铭传后人

关于刘铭传后人,有一个比较著名的时间,牵扯到了“晚清四大国宝”之一的虢季子白盘,这件宝物历经百年沧桑之后,刘铭传的后人将此宝物挖出来献给了国家。

刘铭传的后人刘学亚在说到这件宝物的时候很是感慨万分。1864年,刘铭传奉命率军与太平天国交战,攻打常州。在一天夜里,刘铭传巡查军营的时候在马槽无意间发现了里面的虢季子白盘,原来这竟然是商周时期青铜器。

刘铭传思前考后觉得在战乱的时期虢季子白盘肯定会再次流落,命人将它送到合肥老家,并修筑盘亭,让人看守。刘铭传死肢历液后,虢季子白盘便成了刘家的传家之宝,每到了祭祀的时候大家都来轮番祭拜。

刘光亚说在一九三五年他的父亲刘肃曾从上海复旦大学 毕业 ,这护盘的重任便落到了他的身上。刘光亚还说,当时有个美国人想来用移居美国,赠房产的条件引诱刘家拿出虢季子白盘,但被拒绝了。后来这样的事情屡屡出现,但都没能将虢季子白盘献出去。后来日本人想用大笔金钱来换,但刘肃曾照样送客,他说他是中国人绝对不会卖掉国宝,做不肖子孙。后来的七七事变,刘肃曾将虢季子白盘藏到庄园的地下,放出风声说宝物早被运走,转移了日军的注意力。之后刘铭传后人将宝物送给国家保护,不流落国外。这件宝物也是不被容许流进国外的,刘铭传后人这样做也是不希望它被国外的人拿走。

刘铭传故居

刘铭传是合肥地区的人,他在清朝年间曾经参加过许多的战争,开始的时候只是开办了团练,后来因为表现的非常出色而受到了上级的赞扬,他的职位也开始不断的上升,不久之后就升到了总兵的职务。在1884年的时候开始管理台湾地区,并且担任巡抚的职务。在台湾进行了 军事 、经济等许多方面的改革,因此一直都非常的有名望。而刘铭传故居则是他在合肥地区的居住地。

刘铭传故居原来有上百间的房屋,在合肥当地是一个规模很大的私家宅邸,但是现在保存下来的却并不是很多。在刘铭传故居的周围环境都十分的清雅,风景也非常的秀丽,现在那里仍然有当年他亲自栽培出来的玉兰品种,尽管历经了多年的风霜雨雪,但是仍然十分的高大健壮,如今已经成为当地的市树。在故居的周围还有两道非常深的沟壑,里面的水是从山上流下来的金河水。而围墙则是全部采用石头建造而成的,上面还有五个碉堡。

在刘铭传故居的正厅是一座西洋风格的二层小楼,总共有三间房子,看上去十分的精致小巧,二楼主要是用来 收藏 书籍,而楼下才是平时住人的地历物方。在北方还有一个两层高的钢叉楼,而在钢叉楼的后面则是盘亭,四周到处都是水,想要过去只能通过中间的石桥。在盘亭的北面则是用来会客和举办宴会的地方。而在这个会客厅的后面则曾经是主人用来放置弹药的地方。

猜你喜欢:

1. 近代史人物评价论文范文

2. 朝鲜高宗李熙的生平介绍

3. 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简介

4. 洋务运动领导者奕欣生平简介

5. 清朝经学家王闿运生平简介

一部很早以前的清朝电视剧,讲一个官员。

《刘铭传》:

电视剧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剧情介绍全集大结局

古装历史剧《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以刘铭传抗法保台、策划建省、开发建设台湾等历史事件为主线,客观、形象地展示出台湾在那段历史中的风云变幻,以及海峡两岸人民呼唤民族团结、渴望祖国统一的心声。

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剧情介绍

公元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法国侵略者在中国的藩属国越南挑起事端,大举进攻中国驻军,援越桂军遭受北宁惨败。法国向中国提出巨额赔款要求,因目的未曾达到,恼羞成怒,派中将孤拔率领远军舰队开赴中国,企图占领台湾港口,迫使清政府屈服就范。

战报传到京城,朝廷震怒,清议沸腾,战和两派争执不下。面对危难局势,刚刚掌握朝廷实权的慈滑轿禧决心与法军开战。于是急招归隐已久的淮军大将刘铭传回京,临危受命,以巡抚衔督办台湾军务,担负起保台抗法的重担。此事遭到湘军老帅左宗棠的强烈反对,认为刘铭传好大喜功,品行不端,不可委以重任。刘铭传几经周折,终于得到朝廷信任,总算得以成行。

为了打击清政府,在谈判桌上获得优势,法军准备截杀刘铭传。刘铭传得知此事,以谈判副使的身份来到上海。又故意出入青楼妓院,迷惑法国人。经过巧妙周旋,终于有了机会,即将成行。不料,援越淮军在越南观音桥打了胜仗,慈禧突然变卦,命刘铭传继续留在上海参与谈判。更让人忧虑的是,台湾兵备道刘璈担心刘铭传抵台后自己地位不保,纵容其子刘浤将刘铭传收养太平天国护王之女刘淑婷一事透露给朝臣。满朝为之哗然。

法方的无理要求再次激怒慈禧,用人之际,有意庇护刘铭传,便勒令刘铭传尽快赴台。而此时孤拔已经封锁海面,刘铭传一时进退两难。无奈之下,刘铭传接受了日本人的帮助,乘商船驶往台湾。

刘铭传抵台后,立即整顿军务,积极备战。然而,台湾战备松懈已久,一旦交火恐怕不堪一击。再加刘璈父子对刘铭传恨之入骨,湘、淮两系将官矛盾重重。面对众多棘手问题,刘铭传凭着自己的智慧和魄力逐一解决。

1884年8月4日,法军统帅孤拔向中国基隆驻军送来“劝降书”,被严词拒绝后,发动首次进攻,轰炸了基隆炮台。面对敌强我弱,刘铭传沉着应战,传令部队撤出阵地,诱敌深入。法军不知是计,登陆后拼命抢占制高点。清军趁机伏兵四起,将法军打得惨败。孤拔一怒之下炸毁了福建马尾船厂,打破了马尾、基隆互成犄角之势。随后孤拔又封封锁台湾。

当法军卷土重来之时,刘铭传考虑到沪尾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毅然决定令人炸毁基隆煤矿,使法国兵舰得不到煤的补给。又李彤恩旁让穗的建议,主动撤出基隆,全力保住沪尾。因为沪尾一旦失守则台北危机,若台北沦陷则台湾不保。他的撤基保沪这一决定,却不被大多数人理解。湘系将领孙开华等人激烈反对,自己的淮系将领曹国忠等人跪地哭谏。刘璈父子为使事态恶化,煽动不明真相的番民滋扰闹事。但刘铭传毫不动摇,喝令“有不遵令者斩”。他明明知道大清律里有“失地失城者斩”的律令,为了战略决策,却不得不强行为之。

两军交火,法军轻易占领基隆,却发现基隆已是一座空城。战舰得不到足够的补给,无法长期作战,孤拔不得不强攻沪尾。刘铭传在沪尾再次大胜法军。孤拔不甘失败,率舰队北上攻击定海。激战中,孤拔本人也中弹负伤,不久,在澎湖郁郁而死。中法战争就此结束。

在请功奏折名单中,刘铭传把湘系将领孙开华等人列在首位,而对立下战功的儿子、孙子却只字未提。宣读完嘉奖圣旨,那些怀疑过刘铭传,或有门户之见的下级全都痛哭流涕。他“亲者严、疏者宽”的风范赢得了人们的尊重。

沪尾大捷使刘铭传名声大噪,也使他的对手越发忌妒不安。刘璈急忙上书弹劾刘铭传,又鼓动在福建的左宗棠上折严参刘铭传。左宗棠虽力主抗法,却对淮系积有旧怨,在陕西任上又曾与刘铭传交恶。此前,他精心营造的南洋水师和马尾船厂,一夜间在法军的炮火下化为灰烬,正无法挽回面子,于是借刘铭传“擅自丢失基隆”一事上折。表面看是在参劾刘铭传的属下李彤恩,矛头却明显指向刘铭传。当朝廷下令将李彤恩革职时,刘铭传大为气愤,一边上折为李彤恩申辩诬,一边以不视事来抗议,直到朝廷收回成命。运卜

通过中法战争,刘铭传意识到台湾防务的重要。为了台湾,为了整个国家的安危,刘铭传毅然上书朝廷,提议台湾建省。朝廷却以经费紧张为由,一再推诿此事。刘铭传借回京叙职之机,在朝臣中大造舆论,称已将老家的财产全部变卖,捐助台湾建省,他本人也情愿老死台湾。左宗棠等老臣也主张台湾建省,慈禧无奈,只好答应建省,却不拨给所需经费。

台湾建省。刘铭传当上了台湾的首任巡抚。一败涂地的法国人依然从清政府手中得到了部分赔款。刘铭传在气愤之余感到国力衰微所以才受人欺辱。本来就主张兴办洋务、振兴国家的刘铭传此时更想在台湾大干一场,把台湾建成一个向西方看齐的工业、商业和实业的强者。

为了筹集建省资金,增加税收,刘铭传李彤恩的建议,实行清丈土地,清赋。这一举措受到地主豪绅的强烈反抗,一旦他们过去对土地的隐报露了馅,以后就要多交很多赋税。于是,林氏望族借逼死人命为由,在巡抚衙门前聚众闹事,还为刘铭传抬来一口棺材。李彤恩挺身而出,承担责任,为刘铭传开脱“罪名”。刘璈的儿子刘浤却借机兴风作浪,一面制造事端挑拨番民与官府对抗,一面与日本人勾结,企图借刀杀人,除掉刘铭传。

日本人为达到侵占台湾的目的,希望介入台湾重要设施的建设,要参股铁路。刘璈得到日本人的资助,以为自己为铁路建设筹集资金功不可没。刘铭传却十分怀疑这些钱的来历。经多方查证,终于查出幕后操纵者是日本人。刘铭传将这笔钱原样归还。刘璈对刘铭传更加愤恨。

刘铭传看出了日本人的野心,无比忧虑,时刻提防着日本人的阴谋。在对待日本的问题上,刘铭传和刘璈的矛盾再次激化,不得已,刘铭传只好上折弹劾刘璈,刘璈被发配宁古塔。刘铭传刚为以后少了一大对手而舒了口气,不料刘璈又回到台湾,官复原职。是刘浤要随父戍边的孝心打动了慈禧。

铁路线经过湘军“霆字营”将士的坟墓。湘军主将孙开华率领部分湘军坐守坟地,声称谁敢惊动长眠的弟兄便以死相见。湘、淮之怨又起。刘铭传晓之以理,无效,只好为自己修建坟墓,以示身后葬在台湾的决心。孙开华闻之叹服,主动请求为“霆字营”的弟兄迁坟。

为了让当初炸毁的煤矿早日出煤,以备台湾今后战时用煤,刘铭传决定将煤矿承包给外国人。刘璈将此事报知朝廷,朝廷痛驳刘铭传与洋人的这种合作方式有失国体。刘铭传预感自己在台湾的时日已不多,为了台湾的未来,刘铭传四处奔走,希望沈应奎能成为下一任的台湾巡抚。为给沈应奎排除障碍,他继续参劾刘璈。慈禧为让刘铭传离开台湾,欲擒故纵,先将刘璈的官职罢免。

刘浤为给父亲泄愤,怀揣日本人提供的炸弹,朝刚刚从巡抚衙门出来的刘铭传扑去。刘浤被炸得血肉横飞,刘铭传却安然无事。刘璈得知儿子被炸,悲痛欲绝。独自来到刘铭传府邸下帖,要他次日单身赴宴,声称有话叙谈。

湘军主将孙开华,听信刘璈诱导之言,不顾越权之嫌,毅然参劾刘铭传“违制律私罪”。

刘铭传准时赴宴。刘璈拿出一道拟好的奏折,说上面参劾刘铭传征战有功,抚民有德,却欺哄朝廷,败坏纲常,以台湾为注,博自己之声名!要刘铭传将折子转奏朝廷。 说罢狂笑几声,服毒自尽。刘铭传深感意外,刘璈为了搬倒他,不惜尸谏。

沈应奎劝阻刘铭传不要将刘璈的遗折公睹与世,刘铭传不从,以八百里急送将其发出。不久圣旨传来,要刘铭传回京叙职。刘铭传动身之时,台湾百姓聚在码头,赠万民伞,含泪相送……

刘铭传在京遇到邵友濂,得知他即将赴台湾新任巡抚,不禁眼前一黑,深知此人精于官道,预感台湾将断送此人之手。慈禧召见刘铭传,对他好言安抚,赏赐各样物品,要他回家养老,以示皇恩浩荡,却只字不提台湾。当刘铭传蹒跚而去,慈禧又让人给刘铭传追送一份西洋点心,说它酥脆松软,一点也不费牙口。

邵友濂继任台湾巡抚后,为讨好朝廷,将刘铭传推行的所有新政废除,刘铭传的经营多年的心血付水东流……

公元1895年,《马关条约》签定,大陆痛失台湾。日寇登陆进袭,台湾军民再次携手抗敌。在刘老圩赋闲的刘铭传得此消息,口吐鲜血……

台湾第一巡抚是谁

刘铭传(1836年9月7日-1896年1月12日),字省三,自号大潜山人,安徽合肥(今肥西大潜山麓)人,人称刘六麻子,清朝名臣,系台湾省首任巡抚,洋务派骨干之一,是推动台湾现代化建设的先驱者,有台湾洋务运动之父和台湾近代化之父之誉。

主要成就

奠定建制

刘铭传到台湾各地巡视、查勘,于1887年10月正式提出新的行政区划方案,全台行政建置定为三府、一州、十一县、四厅,从而基本奠定了台湾地方行政区划的基础。碰旦[2]

整肃吏治

吏治上,刘铭传努力做到赏罚分明、秉公执法,惩处了一大批贪赃枉法的官员,保荐和提拔了一大批为台湾国防和经济建设做出贡献弊闷的人才。[2]

加强防务

刘铭传充根据台湾四面环海的地理特点,刘铭传集中解决防务中炮和船两大问题。到l888年7月,刘铭传共修筑新式炮台10座,配置新式炮,以澎湖作为海防建设的重点,派水师驻扎澎湖,添购兵船,改变了台湾“水师无船”的状况。此外还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以制造枪弹为主,兼务修理军械,笑卜扰对全台防军进行了整编。在筹备防务过程中,刘铭传重点在面对日本的台湾北部地区设防。[2]

通过上文,我们已经深刻的认识了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并知道它的解决措施,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我们就不会惊慌失措了。如果你还需要更多的信息了解,可以看看一束青草的其他内容。